释义

伽蓝: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,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、堂舍。

波罗:佛教意思为彼岸;因为有个度字,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,众生在苦恼的此岸,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,用来比喻,不是真有此岸彼岸。

一、徂徕山寺庙:

徂徕山法云寺

法云寺在徂徕山南麓,房村镇里石埠东,么山峪村北,孤山西侧。当地也称小寺,与徂徕山林场驻地的大寺遥相呼应。金朝大定二年(1162年)时由僧人福灯创建。福灯:籍贯曲阜,俗姓屈。精研经、律、论三藏,博通大小二乘。据《重修法云寺碑》记载:法云禅师自幼羡慕出家人,幼时出家到济南,投奔开元寺普贤院紫真教大师善慧为师,善慧大师看到法云吃苦耐劳,善悟佛理又尊师爱幼,有意让他弘扬佛法。法云禅师来到泰安,最初选址徂徕山南羊栏村,最终看到现在的法云寺位置依山傍水,颇具佛缘,定址在这里。当时正值朝廷弘扬佛法,大兴寺庙,由朝廷解决一部分经费、村内贤达出面筹集一部分经费,村民共建完成法堂建设。

徂徕山光化寺

 

光华寺位于徂徕山蓝溪之阳,始建于后魏,距今有1500余年,至隋而有光化寺之名。北宋时寺庙殿宇堂庑尽为灰烬。蒙古定宗元年(1246年)左副元帅时珍重整寺院,尽复旧观。清朝间乡人皆相继增修。走进寺内,有大雄宝殿和两厢配殿。大雄宝殿为寺的正殿,共有3间,有释迦牟尼佛像,周有十八罗汉。殿内四壁有元代壁画,甚精美,但已驳蚀。壁画多取材于民间传说,人物的身份、容貌、姿态、装束、佩饰、气质无一雷同。画的色彩浓淡适宜,体现了当时注重写实和细部描绘的手法。寺东南一里为墓塔林,已毁。寺内有古松、古柏各一株,树龄均在千年以上。柏名“三义柏”,一本三株,轩邈竞上,笔立堆翠。古松称“蔽寺松”,亦叫“佛爷松”,松极茂,状似丹凤展翅,冠盖一亩余地。松旁有山泉流过,淙淙竟日,清人沈桂清有诗《徂徕光华寺》赞曰“僧卧峰巅阁,鹤巢松顶云”。

寺北“大般若经”刻石刻于北齐武平元年。梁父县令王子椿嗜好佛学,是年在徂徕山麓摹刻佛经二处。一在映佛岩,刻《般若波罗密经》;一在光华寺北“将军石”,刻《大般若经》及四佛名(今残)。均隶书,书法古拙苍润,为历代书家所推崇。“将军石”高1.8米,正面横长2.4米,侧面横长1.2米,正面竖刻《大般若经》,行6-7字,共89字,字径12--16厘米。题名为“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棒造,道慧、道升、道昂、道□、道恂、僧真共造”,侧面题年款“武平元年中正胡口”。宋赵明诚《金石录》,清冯云鹏、冯云琬《金石索》等金石名著均载其文。古刻历经千余年的剥蚀,今已残缺不全。

光华寺还有一个关于百合花的美丽传说,从前有一习儒业的客人栖于寺中,夏日在寺廊中观看壁画,与一个十五六岁的白衣女子相遇。这女子美若天仙,他一见倾心,于是将女子引入一室,情款甚密。女子走时,他赠送给她一只白玉指环。他躲在寺门楼柱的后面,目送女子离开。只见这女子步出寺门百步许,忽然不见。他记住这女子失踪处,找到的是一支百合苗,花白美艳。他于是刨根取回寺内。只见这百合根茎缠绕打结,拆开一看,里面竟然藏着他那只白玉指环。

 

光化寺大雄宝殿壁画

 

光化寺依山傍水,坐落于山之坳,周围群山起伏。据元《重修光华寺碑记》记载:“光化寺始建于北魏,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。唐有天下,三百余年,衣钵相传,宗派不泯。继以五代之乱,寺从而废。赵宋开国,迨及祥符七年,复赐号崇庆,而与明孔山之灵岩相为甲乙。”原庙宇占地50亩,现仅存房舍10间,是佛教圣地。寺院正殿为大雄宝殿,四壁上有二十余幅壁画,据说与岱庙的壁画《泰山神启跸回銮图》出自同一画师之手,虽历经沧桑,画中山水人物仍清晰可见。殿内供有佛祖释迦牟尼、十八罗汉,神情庄严,令人顿生肃穆之情。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偏殿,左为观音菩萨,右为送子娘娘。寺院门口有寓意为“风、调、雨、顺”的四大天王把门,在光化寺的东北和西北方向各有一庵,与光化寺吴正三角形,其中东北方向的称大悲庵,西北方向的称姑姑庵,大悲庵鼎盛时期约有60余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