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

 

醉别复几日,登临遍池台。
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?
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
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!

    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。过去的日子里,我们携手同游。我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,同游痛饮啊!现在的徂徕山秋高气爽、风景迷人,秋色苍凉、散落泗水河畔,苍绿的色彩映照徂徕山。好友离别,仿佛飞絮随风飞舞,各自飘零远逝。那么,就喝尽手中酒杯,以酒抒怀,痛快地一醉而别吧!

 

 

    这首诗是李白的送别名作之一,其中“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”为千古传诵的佳句。一个“明”字,传神而生动,写活了秋天的徂徕山色,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。在这山清水秀、风景如画的背景中,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,依依惜别,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倾吐无遗。这首送别诗以“醉别”开始,干杯结束,首尾呼应,一气呵成,充满豪放不羁的感情。诗中的山水形象,秀丽隽永,明媚动人,自然美与真挚的友情,互相衬托;纯洁无邪、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、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,景中寓情,情随景现,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。李白一向对友人充满深情,象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、《赠汪伦》,还有这首《送杜甫》,都使人读之感动,终生难忘。从李白与杜甫的千古一遇,到二人在东鲁大地上的联袂畅游,直至两位大师的离别永诀,这几幕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纪念意义的事件,都与徂徕山密不可分。韩愈《醉留东野》诗云:“昔年因读李杜诗,长恨二人不相从。”这的确是一件遗憾的事。李白与杜甫的友情,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,但他们的交往,也是那么短暂。相识已是太晚,分别又是那么匆忙。这首送别名篇,可说是李白杜甫携手同游、酬答相和的最后绝唱。此后李白与杜甫没能再次聚首,但两人均留下了不少彼此思念的诗歌。生活上的困顿、政治上的失意,阻挡不了李白对友情的渴望和对那段杯酒斗诗章的快意生活的向往。与杜甫相遇的那些日子也由此进入了中国的文学史,就像伯牙和子期的知音相逢,成为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精神之梦。

 

徂徕山竹溪六逸的隐居,与杜甫携手同游徂徕山的经历,李白这两段值得书写的佳话友情,为中国文学史成就了光照千古的友情文学传奇,更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友情名篇,孕育了文学史上的朵朵奇葩。

李白一生志在天下,虽然四次婚娶,与家人共住、同享天伦的时间并不太多;他灿若星辰的千余首诗歌中,描写家人亲情的也属凤毛麟角。是李白心如铁石没有感情,将家庭看成累赘、心中没有家人的位置吗?

公元七五零年,李白寓居南京。春天来了,附近的桑树绿了,农家的蚕宝宝也肥胖可爱起来。李白不由得想起了徂徕山下的家。他挥毫泼墨、写诗寄意,抒发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怜爱之情。

 

寄东鲁二稚子

吴地桑叶绿,吴蚕已三眠。

我家寄东鲁,谁种龟阴田?

春事已不及,江行复茫然。

南风吹归心,飞堕酒楼前。

楼东一株桃,枝叶拂青烟。

此树我所种,别来向三年。

桃今与楼齐,我行尚未旋。

娇女字平阳,折花倚桃边。

折花不见我,泪下如流泉。

小儿名伯禽,与姊亦齐肩。

双行桃树下,抚背复谁怜。

念此失次第,肝肠日忧煎。

裂素写远意,因之汶阳川。

在徂徕山下,李白有一子一女,天真活泼,深得李白的钟爱。虽然李白一生浪迹天涯,但他却始终心中挂牵。他在诗中说:江南的桑树已经一片葱绿,我的家小还寄居在遥远的东鲁。家中的春种我已无法赶回了,旅行江上徒使我心中怆然。微微的暖风吹醒我一片归心。我的心儿飞落在故家的楼前;姐弟双双站在桃树下,享受不到父亲的爱怜。每想到这里我心情烦乱,心中反复受到熬煎。

我们都知道,李白的故乡在四川。但在送东鲁二稚子这首诗中可以看出,徂徕山在李白的心中,已经与四川一样,成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园家乡。诗中叙述孩子的可爱、家园的温馨,自己的心也仿佛越过了千山万水,飞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。这首记叙亲情的诗与李白汪洋恣肆、瑰丽奇幻的文风不同,平白如话,娓娓道来,将亲子之情和故乡之情揉合在一起,读来十分感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