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心,但使天下太平,家给人足,虽阙封禅之礼,亦可比德于尧舜;若百姓不足,夷狄内侵,纵修封禅之仪,亦何异桀纣。”既然封禅耗费巨大,为什么历代统治者还那么热衷?答案很简单,因为封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,他们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,进行欺骗。封禅的欺骗作用,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:第一,告诉上天已经改朝换代,新的帝王是接受天命,代天统治群民。一般都是“受命然后得封禅”,即易姓之主才能改封,中兴之主只能修封。东汉光武帝时本想修封,梁松力争“以为必改,乃当天意”,光武帝受了他的意见,进行改封。但未因此得到什么祥瑞,于是追究梁松的责任,把他杀了。第二,封禅可以粉饰太平。历来封建统治者认为封禅是“太平盛世”的事,即“封禅以告太平也”,有德政的皇帝才有资格封禅。因此,谁封禅就意味着他有政绩。封禅又是颂扬皇帝“功德”的机会,汉武帝在封坛上树起三丈一尺高的大石碑,上刻:“事天以礼,立身以义,事亲以孝,育民以仁。四守之内,莫不为郡县,四夷八蛮,咸来贡职,与天无极,人民蕃息,天禄永得。”第三,封禅可以“夸示夷狄”。封禅时有“夷狄”首领参加,可以向他们夸示王朝的太平、富裕、受天保佑等。宋朝的宰相曾率领文武百官、蕃夷僧道两万余人,请求真宗封禅。真宗无力收复幽、蓟失地,就想通过封禅,“镇服四海,夸示夷狄”,洗刷失地之耻。第四,封禅能成“仙”。据说黄帝因封禅而成“仙”。秦始皇、汉武帝都热衷于求仙药,他们“封泰山,本因好仙,信方士之言”,想得到仙丹,长生不老。就连光武帝封泰山,改元易号,也是“其意在久生,不言而自见矣”。不能长生不死,至少也想延年益寿。由于这些原因,尽管封禅劳民伤财,统治者也是乐于举行的。

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。其仪式包括"封"和"禅"两部分, 所谓"封",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,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;所谓"禅",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,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。 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,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。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,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。据记载,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,沿至秦汉,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,至唐宋时代,封禅仪礼臻于完备。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,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。《尚书·舜典》记载:"岁二月,东巡狩,至于岱宗,柴望秩于山川。"所谓"柴",就是燔柴祭天,"积薪于焰上,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"。所谓"望",就是望祭山川。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。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,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,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。宋代以后,封禅大典不再举行,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,备受重视。